English

初一新生如何适应中学生活

1998-09-12 来源:光明日报 夏国华 我有话说

一天晚饭后,朋友小张到寒舍来拜访,一进门就说:“我儿子小学就要毕业了,听说有不少孩子对初一的学习不适应,每晚挑灯夜战,可六、七十分仍然不断出现,不知我儿子会不会这样,我真担心。”

面对这位12年来为儿子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,而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缺乏经验的父亲,我结合自己20年来当班主任的亲身体验坦诚地谈了以下三个问题。

一、三个“心中有数”

1、对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要心中有数

一个上小学时经常由家长接送的孩子在领取了初一录取通知后,对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“爸爸,以后您接我时在马路对面的大树后面等我,别到学校门口来了,同学要是看见了会笑话我的。”

孩子升入初一后,普遍会认为自己长大了。因此,家长对孩子在这个时期生理及心理上的变化一定要心中有数。如果仍然把他们当成“长不大的孩子”,继续施行“包办加命令”的教育方法,必然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
2、对小学与中学的主要区别要心中有数

小学与中学比较,无论在课程设置、授课方法还是在教育管理方面均有较大的区别。孩子上中学后,所学科目逐渐增多,作业量逐渐增多,班级活动逐渐增多,教育管理模式也逐渐向自律型转化,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较大的课堂密度不适应,对各科老师的不同要求记不清,很可能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,作业、小测验甚至考试中出现偏低的分数也并不奇怪。此时我们切不可在惊呼“如此退步”后横加指责,而应鼓励孩子主动征求老师的帮助,寻找差距,克服困难。事实证明,绝大多数孩子都能逐渐适应中学的生活。

3、对孩子的实际水平与潜力要心中有数

孩子的智力水平是客观存在的,作为父母,对孩子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价,期望值不可与孩子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。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或帮助孩子制定计划时,应选择孩子“跳一跳够得着”的目标,使孩子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,增强上进心和求知欲。

二、两个“误区”

1、陪读伴学

孩子在小学阶段家长进行适当的督促或辅导是必要的。孩子升入初中后,家长若继续陪读伴学,必然使孩子产生顽固的依赖思想。设想一下,假如初一的课程我们还能辅导,那么初二、初三甚至高中和以后呢?如果哪一天我们辅导不了了,会怎样呢?还是把手中的孩子放下来,让他们自己走,相信他们在摔了几跤之后,会越走越稳的。

2、放任自流

一个孩子刚刚上初中不久就被老师请去的家长,在听完老师的叙述后不解地说:“我以为他上中学了,该懂事了,可没想到……”奇怪吗?实际上这是很正常的,我们不能期望孩子在一个暑假就长大十岁。

三、两个“重视”

1、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

初一的班主任会经常见到急匆匆来校给孩子送课本、作业本、铅笔盒、眼镜等物品的家长。我做过调查,每天晚上由家长整理书包,早晨让家长给叠被子的孩子可真不是少数。这些本应由孩子们自己去做的事情,我们代办到何时?因此,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,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是当务之急。

2、重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

一些觉得初中学习太紧张、较吃力,有跟不上感觉的孩子,几乎都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。这些孩子中有许多并非主观上不求上进,不爱学习,而是一些不好的习惯在困扰他们。例如课上走神、玩东西,课后边看电视边做作业等。针对这些情况,我们应帮助孩子认清这些坏习惯的危害,同时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。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,就应及时进行表扬,使他们不断增强改正缺点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信心,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